有聽沒有到? 兒童聽知覺障礙大解惑/劉樹玉聽力師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早療兒童發展評估中心聽力師)文/劉樹玉
聽知覺障礙並非聽不到、聽不懂,而是聽得不夠快、不夠好,進而影響到社會行為,必須抽絲剝繭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
「聽不到」、「有聽沒
有到」或是「聽不懂」?聽知覺障礙或聽覺處理障礙是國外聽語治療學界近十年來新興的名詞,家長和教師們逐漸認識到不少孩童在學習上遭遇的困難可能是來自這種障礙。
「聽知覺障礙」不同於大家熟悉的「聽力障礙」。大多數的聽力障礙可以藉由醫療手段或是配戴助聽器來幫助他們,但是聽知覺障礙的問題並非聽不到、聽不懂,而是聽得不夠快、不夠好。
這些孩子聽力檢查結果大多是正常的,也沒有明顯的耳科或神經病變,所以家長們往往對孩子的學習問題摸不著頭緒。
最常聽到父母責罵他們笨或是懶,要不然就是 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為孩子長久得不到正確的協助與輔導,在學業上會顯得被動、缺乏興趣。
讓人覺得他們往往「有聽沒有到」,上課時注意力短暫、答非所問,或總是忘東忘西,聽人說話不能持久。也有一些孩子安靜環境下聽故事或上課聽講沒問題,一旦到比較嘈雜的地方就無法靜下來聽別人說話,總是衝來衝去,或喜歡打斷別人的談話。
「聽知覺」涵蓋的層面除了聽得到之外,還包括:
聽覺注意力、分辨聲音(尤其是語音)的能力、聽音辨位、雙耳整合與分析聲音的能力、處理聲音的速度與品質、聽覺短期記憶、聽覺序列記憶、長期記憶、多感官聯結、噪音中處理聲音及語音的能力…等,牽涉到由低層至高層多元化的聽覺功能。
如:有些聽覺處理障礙的兒童,日常的對話交談往往很正常,一對一時學習狀況也很不錯,但是當處於不良聽覺環境下,譬如:人多嘈雜、離 聲源較遠、或有回音的場所…等,這些兒童便無法順利的接收外界的聲音。
還有一些兒童的困難是無法應付快速的聲音變化,或者聆聽長而複雜的語句出現困難,聽力師在評估時需抽絲剝繭,才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一般來說,聽知覺障礙的兒童可能會出現下列行為:
.不專心。
.聽力正常但理解有困難。
.注意廣度短。
.常要求別 人再說一遍。
.聽別人說話很難集中注意力。
.需要較長的時間來回應別人的問題。
.常常說「嗯!」、「什麼?」
. 遵循多步驟的指令會有困難。
在學習方面可能出現下列的困難:
.即使智商正常,學業成就仍舊落後。
.有閱讀和拼字的 困難。
.聽寫差、上課記筆記有問題。
.對語音的接收發生問題。
.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
.反應慢。
.在 課堂上像做白日夢。
.教室中會脫節。
.參與團體有困難。
同時,他們的一些社會行為也可能受到影響:
.退縮。
.有一些情緒行為問題。
.害怕失敗。
.缺乏自尊。
聽知覺障礙?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特定型語言障礙?
上述的行為其實也常出現在其他的障礙類型中,例如:注意力欠缺╱過動症、特定型語言障礙、學習障礙…等。
甚至一些智商優異的兒童,因不耐一般課程過於乏味,也出現同樣的行為。
因此要區分兒童是哪方面出了問題,就需要多專業的合作, 如:醫師、心理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等,經詳細評估與討論後,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家長和教師如何提供日常的協助?
. 說話前先設法抓住他們的注意力。
.改善聽覺環境:
座位遠離噪音源、距離講台的位置勿太遠,不要坐在窗戶邊。
.說話速度不要太快,但也 不要太慢,
加強抑揚頓挫及表情動作等非口語訊息。
.說話內容不要太長,中間有適度的停頓。
當教新的課程或使用較難的詞彙時,多舉些例子說明,並可用
問答方式確認孩子聽懂了沒有?
.常常唸故事書給孩子聽,最好盡量不要用錄音帶。
因為父母自己唸的時候,可根據孩子的程度,隨時調整速度和
難度,如此才能有效提升他們聽的能力。
.孩子說話時,要認真聽並立刻給予回應。若你正在忙著別的
事,不要隨便打發他們,可以跟他們說明什麼時候你有空,
到時再作充分的溝通。
聽、說、讀、寫,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有些孩子小時候學說話比較慢,雖然後來慢慢趕上來,但是入小學後必須乖乖坐著聽講,加上開始學習大量的文字符號時,就會很吃力了。
通常學校老師大多假設學生基本的聽語能力沒有問題,而專注於讀寫能力的教學。
但大量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
一部份(並非全部)讀寫困難╱障礙的孩子,其基本的聽覺能力有缺失,以致過渡到符號學習時,便再度出現困難。
所幸,一般聽知覺能力可持續 發展到十至十二歲,若及早發現並且加強聽覺訓練,可以改善他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行為問題和語言的學習。
筆者是國內少數對聽知覺障礙提供評估與療育的聽力師,但苦於國內評估工具的不足,只能靠著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累積來幫助這些孩子。
期望更多學者專家能夠重視,並研發出這方面的訓練軟體及評量工具,以造福這些隱性障礙的學童。